中國童話為何不說兒童話
剛剛過去的兒童節(jié),想給朋友的小孩買幾本童話書當禮物,去書店一挑,發(fā)現好看的、好玩的大都是西方的,或者具有西方思維的。本國好看的童話不多,好多都是直接、簡單的訓教體。為什么會這樣?中國童話為何不愛說兒童該說的話?要回答這個問題,先得問一下,中國古代有沒有童話?或者說兒童文學?檢視5000年,從堯舜禪讓到帝制輪替,兒童一直是作為成人的附庸存在,頂多算是郭巨展示孝心的工具,文學不可能為兒童而作。中國真正意義上的兒童文學史不過百年。大概在“五四”之后,伴隨婦女解放思潮,文學中的“兒童意識”開始逐漸、緩慢、曲折地確立起來。
教育性成為兒童文學高揚的功能卻不可避免,童話創(chuàng)作所展現的不是歡快、可愛,而更多的是說教、訓誡。即使是張?zhí)煲磉@樣的天才童話作家,最終也讓童話向某種社會規(guī)范“融入”。
東西方童話中理想人物都崇尚真善美,但西方童話人物性格鮮明、張揚,而中國童話中的主人公則顯得含蓄、內斂。相對西方童話來說,中國大部分童話多的是現實的滯重,少的是想象的空靈,而這正是根深蒂固的傳統(tǒng)倫理和價值觀“造的孽”。
首先,我們的傳統(tǒng)觀念是父母對子女要慈善,子女對父母要孝順。長輩不承認兒童的獨立性,而是要求兒童要無條件融入到社會的一般準則和既定的秩序中,長尊幼卑,聽話也得聽,不聽也得聽。童話的不能出現也就是題中應有之意了。
西方文化從古希臘羅馬時代起,就彌漫著追求個性自由、人生歡愉的氣息。文藝復興之后,對人作為獨立個體的肯定與個性自由的張揚被推向了極致。這種文化背景孕育出西方人主動、勇敢、愛冒險、愛競爭,追求自我價值體現的理想人格。西方童話中的著名人物小裁縫、大拇指可以說是這類人格的代表。
其次,儒家重視教育,重視人才的培養(yǎng)。教化情結之深厚,放在世界民族之林也罕有其匹。這種集體無意識影響著中國的文學創(chuàng)作,引導童話創(chuàng)作傾向“載道”。
人們經常忽略兒童的聲音,更沒有人意識到要為兒童創(chuàng)作適合他們閱讀的文學作品。就算表現兒童的天真,也是為了裝飾成人世界,表達成人所要表達的思想。即使有兒童文學的出現,也多是《三字經》、《百家姓》、《圣諭廣訓》、《幼學瓊林》之類“蒙以養(yǎng)正”的讀物。
盧梭說:“大自然希望兒童在成年以前就要像兒童的樣子,如果我們打亂了這個次序,我們就會造成一些早熟的果實,它們長的既不豐滿也不甜美,而且很快就會腐爛。”西方兒童心理學的發(fā)展更是肯定了游戲對于兒童的合理性和必要性。因而在西方童話中,想象力得到充分發(fā)揮,游戲精神往往得到最大限度的張揚,童話人物的成長自然顯得輕松靈動,多姿多彩。
鄭淵潔的童話算得上“千里良田一根苗”?伤P下的皮皮魯一方面有著難得的頑童特質,一方面卻又心態(tài)成熟、富有思想,有時不免陷于沉重。不過,鄭淵潔之于童話就像謝靈運之于山水詩。謝靈運的詩寫游山玩水,已經很不錯了,但總是帶著一根玄言詩的尾巴。這是過渡現象,他之后,就是才華橫溢的唐詩。如果類比成立,鄭淵潔之后,中國童話將迎來一個燦爛的時代。
24小時 貼心服務:如果您對以上紐瑞德氣體感興趣或有疑問,請點擊和我聯系網頁右側的在線客服,或致電:400-6277-838,紐瑞德氣體——您全程貼心的采購顧問。
- 上一篇:高考作文題是教育改革...
- 下一篇:杭州20噸苯酚泄漏污染...